對於Leonard Cohen的歌迷來說,這應是不能錯過的一本書。看他在書頁上信手拈來的詩句,看他用墨水筆畫愛人、畫裸女,更多的是畫他自己。或者更單純一點,只是想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能夠有一些沉穩安靜的文字陪伴,那麼選讀這本書應該也不會錯。
怎麼說Leonard Cohen都算是我們的老朋友了。資格老一點的文藝青年,也許還會說:“我都是聽他的歌長大的。”他首先是個詩人,後來才玩搖滾。比較起那個年代的詩人歌手,他沒有Jim Morrison的迷幻頹廢,也不似Bob Dylan任重道遠,Leonard Cohen彷彿擁有一個深思的老靈魂,老是皺著眉頭,一副嚴肅又冷眼旁觀的樣子。他的嗓音很低沉,呢喃愛戀的孤獨。這個不愛穿牛仔褲的老嬉皮,一貫西裝筆挺,他的歌和他的詩,看似平淡質樸卻都經得起一再的回味。
今年75歲的Leonard Cohen,1956年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,卻要到60年代才走入樂壇。詩人是他最自傲的頭銜,而歌手則是他最廣為人知的身份。《渴望之書》是Leonard Cohen的第二本詩集,距他上一本詩集的出版已經超過二十個年頭。中文版裡頭中英對照的詩句,由台灣多位詩人和創作者合譯,包括楊澤、詹宏志、黎煥雄、鴻鴻等人,單是這份譯者名單已令人驚喜。書中間插了Leonard Cohen的插圖和筆跡,關於生活和信仰、關於家人和愛,甚至關於情慾。簡單不艱澀的文字,不拘形式,往往又說到讀者心坎裡。
在最簡短的情詩中,詩人寫下了最深刻的句子:“你走你的路/我也會走你的路”,又或者對愛情的調侃:“我在做愛的時候/作弊”。
不論做為詩人,或者做為歌手,Leonard Cohen都是自成一格的異數。他曾隱居在伯地山禪修中心,1996剃度成為和尚,改了個法名“自閒”(Jikan),三年後又還俗。在這本《渴望之書》裡,處處可以看見他在書頁印上中文法號的印章。Cohen的詩歌有時充滿了死亡意象,有時美麗輕盈如一闕禱文,有時又是一章懺情書。他主張自制,卻又任由自已耽溺在放縱自戀的意象裡。
許多人把Leonard Cohen比做一把低音大提琴,不需要太多的伴奏就足以餘韻無窮。搖滾詩人無派無別,永遠只忠於自我;而他的詩歌個人主義,恍如獨行俠低頭探尋靈魂深處的回音,幾分認真,又帶著幾分幽默。如果你願意,不妨翻一翻《渴望之書》,看看一個年老而優雅的靈魂,和他談談人生中的各種渴望。所謂人生,或許正如書裡的Leonard Cohen所說:“要說的如此之少,卻又非說不可。”(So little to say, so urgent to say it.)
(原載:馬來西亞版 MensUno 2009.09)